近年来,Linux容器技术在云计算的需求驱动下已经日趋白热化。在开发过程中,容器技术可以帮助提升效率,缩短时间,解决资源需求等问题。而2017年,Linux容器技术在开发过程中又会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海纳百川
Linux容器(Linux Containe,LXC)是一种内核虚拟化技术。他就像是为开发者提供一个漂亮的包装,这个包装内用户可以进行简单工具的开发、测试、交付应用等流程。
相比开发者去创建一套完整的应用程序运行环境,容器技术要更快也更容易些。如果采用最传统的应用部署,那么开发者必须要部署达到运行程序的最低要求,而且还需要大规模计算资源来应对高并发的需求,这一过程无疑是痛苦的。
运行容器构建方案
LXC还有更多的好处。LXC几乎覆盖了任何类型的服务器应用,无论是在桌面还是云端,无论Linux内核版本或者分布方式都可以实现。容器具有相互独立、原子化、松耦合结构等特点,在同一主机里会看到更高密度的容器,其计算粒度非常之小。
LXC会大热的原因还在于其可移植性将被广泛采用。一次编写,多次运行的特质可以使得一些应用程序部署到多个云环境中的开发测试过程变得简单。
但是现在容器的建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一些企业很难决定将采用怎样的私有云基础设施或者操作系统。尽管在2015年由很多优秀的云操作系统出现,但至今也没有哪个操作系统能够彻底大众化普及开来。
而根据专家预测,数据中心采用被普及或者统一的操作系统会比我们想象中的到来时间还要晚。2016年会是云计算飞速发展的一年,但云操作系统统一的进展也只能称之为适度。
壁立千仞
在2015年,开放容器计划(Open Container Project)便获得了如Oracle、Twitter等大公司的支持。LXC和Docker两个Linux容器技术在开发过程中的优势逐步显现,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加入了这一计划。
开放容器计划
开放容器计划的流行与容器的可移植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硬件与云并不依赖,使用一些常规的手段就可以完成传统意义上难以克服的难题,Linux容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客户着手使用。
而且在该计划中,Docker将为项目贡献其容器格式、运行时代码并提供规范。微软、IBM、AWS、思科、华为等科技巨头都将围绕着容器格式和运行时建立标准,解决Linux容器技术的标准问题。
有容乃大
谷歌所推出的Kubernetes在容器集群部署领域十分受欢迎,大规模容器集群管理发展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15年,Docker利用Swarm测试了1000个节点和50000个容器的大规模集群。而在2016年,容器集群还将取得更为重大的进展,这也值得企业级客户期待。
大规模集群管理新的发展
在云计算方面,容器技术会逐渐成为主角。越来越多的企业功能需要大量不同的容器帮助,企业的软件产品组合也对此提出了需求。这其中包括了,自动化集成、管理工具的审计、核查、高可用性、报告提供、各种形式和因素的环境。
而且,容器正在逐渐成为IT解决方案的一个环节,而并非信息孤岛。容器技术所扮演的角色分量也在持续增加。
广为应用
企业在不同层次和多种应用程序环节中都可能会用到,比如Docker前端、LXC前端、中间层虚拟机、后台物理数据库服务器以及一些物理和虚拟设备的混合。企业需要能够在裸机上进行存储、管理和监视的工具,VMS、LXC和Docker容器技术的东风来了。